28圈娱乐注册

28圈娱乐

当前位置:28圈娱乐 > 28圈娱乐注册 >

蒋介石败退台湾,走向人生巅峰

时间:2024-10-20 16:20:46   访问量:68

1、

国庆前答应读者写一篇蒋介石败退台湾的事,这不一转眼国庆都过完了,也该兑现承诺,聊聊蒋介石了。

蒋介石能立足台湾,归根溯源,其实是吃了日本战败的红利。

日本殖民台湾时期,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殖民政策,但从结果来看,日本确实给台湾留下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。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蒋介石命国民党大员到台湾接收,毫无波澜的拿到这个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。

据统计,国民党在台湾共接收了860家企业,其中日本资本控制的775个、台湾资本控制的85个。

随后,台湾资本控制的企业以及日本资本控制的376个小型企业,基本都按照规定卖给民间,培养了一批忠于国民党的台湾资本,而399个大型企业,全部以“国家资本”的形式成为国民党的国企。

凭借这些接收自日本的企业,国民党直接垄断了台湾的制糖、纺织、金融、贸易等行业,并控制了绝对多数的台湾耕地。

接收完毕,国民党又对台湾的经济产业做了改造。

制糖方面,日本的四大制糖会社,被改组为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,年产量逐渐恢复到63.4万吨。电力方面,日本留下的电力公司被重组为台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,年发电量恢复到8.54亿千瓦时。日本留下的各类水泥工厂,则重组为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,年产量恢复到33.19万吨。

金融方面,国民党接收并改组日本留下的各类银行,先后成立了台湾银行、台湾土地银行、台湾工商银行、华南银行、彰化银行等商业银行,完全垄断了台湾的金融行业。

以上这些经济成就,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的22年间都没做成,却在接收台湾日产的4年间,全部完成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1949年初,随着“三大战役”相继结束,国民党失败已成定局,蒋介石便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、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委,控制台湾这个孤悬海外的宝岛。

等两人就任以后,蒋介石又命人向台湾转移各类物资,包括277万两黄金、1520万银元、大量的美元和英镑。

随财富转移到台湾的,还有故宫博物院的文物、各行各业的专家、文化名人以及陆军、海军、空军、装甲兵等武装部队。统计下来,被蒋介石送到台湾的将近百万人。

这些财富和人口,进一步充实了台湾的实力。

5月20日,台湾宣布戒严,开始实行军事管制,所有人不得随意出入境。

12月7日,成都即将解放,国民党在大陆再无立足之地,蒋介石下令,国民政府迁往台北。

台湾,就这样成了蒋介石和国民党的最后避难所。

日本侵华只有两个方向,其一是东北,其二是台湾。如果说我党接收东北,为解放全中国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,那么国民党接收并改造台湾,则为蒋介石败退台湾创造了现实条件。

类似的事情,不一样的命运啊。

2、

从日本手中接收台湾,只是蒋介石撤往台湾的前提,要想真正占据台湾,蒋介石必须清除异己,在台湾完成一场小范围的“大一统”。

清除国民党的异己,蒋介石的手段是在台湾实行白色恐怖,武力屠杀国民党以外的各派政治力量。

早在1949年5月20日,陈诚便发布《台湾省戒严令》,宣布台湾戒严,随后为了遏制我党地下党员的活动,又陆续发布《惩治叛乱条例》、《戡乱时期检肃匪谍条例》,台湾正式进入白色恐怖时期。

根据这些法令的规定,国民党的军队、警察、特务人员可以不经正常审判,就把有反国民党嫌疑的人逮捕、下狱甚至直接处死,并没收全部财产。

为了鼓励台湾人民互相检举揭发,国民党还到处张贴“匪谍就在你身边”、“检举匪谍人人有责”等标语,一旦有人被逮捕、处死,他全部财产的35%,归承办此案的人员所有,另外65%的财产充公,归国民党所有。

在巨额经济利益和政治恐惧的刺激下,台湾出现检举揭发的风气,大量国民党外人士、台湾本土人士、和岛外有联系的人士被国民党血腥屠戮。

据“中华民国法务部”的一份资料显示,戒严期间,共受理政治案件29407件,受害人员最保守估计也有14万。

那时,我党为了解放台湾,先后派出1500名红色特工进入台湾,从事地下工作,结果经过白色恐怖的血腥屠戮,这些隐姓埋名的红色特工,大部分都牺牲了,极大拖延了解放台湾的进程。

而在实行白色恐怖的同时,蒋介石还指示国民党,做了另外两项政治工作——

其一是要求台湾人民树立“主义、领袖、国家、责任、荣誉”等五大信念,誓死效忠国民党总裁蒋介石,随时准备为“反攻大陆”献身。

其二是建立七大特工系统,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台湾,仅警察一项,就招募了十余万人,分别隶属于台湾省警务处、20个县市警察局、87个分局、187个分驻所、1268个派出所、5027个警勤区。

这两项政治工作和白色恐怖一起,直接把国民党外的台湾政治力量一扫而空,塑造了国民党、蒋介石在台湾的独尊地位。

清除国民党内的异己,蒋介石的方式是废黜大陆迁台的旧实力派,培植新势力。

蒋介石统治大陆期间,名义上是总裁、委员长、最高统帅等等,但实际上,蒋介石始终没能剪除阎锡山、李宗仁、白崇禧等地方军阀,甚至都不能如臂使指的指挥保定系、留日士官系等嫡系力量,只有黄埔师生无条件的服从蒋介石。

可以说,蒋介石没有完成中国的大一统,也没有完成国民党、国民革命军的大一统。

解放战争虽然推翻了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,但对于蒋介石来说,解放战争的好处就是消灭了地方军阀和保定系、留日士官系的有生力量,而蒋介石带到台湾的百万人,基本都是无条件服从他的黄埔嫡系力量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蒋介石完成国民党、国民革命军“大一统”的条件便成熟了。

1950年7月,蒋介石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临时会议,通过了《中国国民党改造案》,并以总裁的身份,提议由陈诚、蒋经国、张其昀等16人组成中央改造委员会,全权负责改造国民党。

为表明改造的重要性,蒋介石说:“如不彻底改造,将有亡党危机。党国前途,为成为败,为功为罪,在此一举。”

那如何改造呢?

其实很简单,他们以“丢失大陆江山”的名义,把那些失势的国民党元老、军阀将领、派系领袖列为整肃对象,撤掉实权职位,彻底清除了旧实力派。然后以培训班、改组基层组织、发展新党员的名义,培植起忠于蒋介石的新势力。

经过改造,国民党党员恢复到28万人左右,其中工农分子占49%、知识分子占29%,从年龄来看,则是25岁以下的青年占全部党员的35%。

这是一个比较健康的政党人员结构。

军队方面,则是蒋经国出任总政治部主任,以“政治工作”的名义筛选军官、打乱并重组各级军队和特务系统,以此来整顿军队和特务系统的中层、基层。

这样一来一去,台湾的党、军、特系统便完成了新旧替换。

因为在改造的过程中,蒋经国深度参与其中,所以改造以后的党、军、特系统,深深的打上蒋经国的烙印,蒋经国从此奠定了“接班人”的地位,陈诚沦为蒋氏父子的辅臣角色。

自此,国民党内形成蒋介石代表老年、蒋经国代表中青年的新格局。

蒋介石清除了国民党内外的异己力量,台湾便剩下以外省人为主的国民党、以本省人为主的台湾地方势力两股力量。既然国民党建立起台湾的独尊地位,那就不能不照顾台湾地方势力的利益。

于是,蒋介石下令颁布了《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》,允许台湾各县市自治、民主选举县市长。

台湾形成国民党管中央、地方势力管基层的新格局。

做完这三件事,国民党才在台湾站稳脚跟,蒋介石才在台湾真正建立起蒋家王朝。

3、

虽然蒋介石在台湾建立起统治,但台湾做为一座岛屿,完全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,蒋介石要在台湾长期统治下去,必须寻求美国的保护。

蒋介石刚撤到台湾的时候,其实美国已经放弃了他,不愿意在台海地区动用武力,保护这个解放战争的失败者,粟裕都兼任“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”主任,准备指挥海、陆军解放台湾了。

为了争取美国的支持,蒋介石被迫任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吴国祯,取代陈诚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,任命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孙立人,出任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。

两个亲美的国民党大员接管台湾军政实权,蒋介石就是希望美国看到他的诚意,给与适当的保护和支持。

就这,美国也没有付出实际的支持行动。

但,抗美援朝改变了蒋介石的命运。

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,美国总统杜鲁门一改过去的态度,认为新中国派出志愿军到朝鲜和美军作战,那么东南腹地一定空虚,让蒋介石骚扰东南沿海地区,可以给新中国制造麻烦,缓解朝鲜美军的困难。

于是,杜鲁门发表公开演讲,声称“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,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”,然后就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、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。

1954年12月,美国和台湾签订《共同防御条约》,正式把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,次年1月,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“台湾问题决议案”,授权美国总统,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台湾和台湾海峡使用武装力量。

从此以后,台湾成为美国遏制新中国的重要环节,蒋介石重新成为美国的宠儿。

既然蒋介石和美国建立起直接联系,那么吴国祯和孙立人便失去统战价值,于1954年相继落马。

从外交的层面来看,蒋介石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美国的追随者,他罢免吴国祯和孙立人,事实上就是和两人争夺美国的宠幸。

台湾的“五二四事件”,就是蒋介石这一态度的明证。

1957年3月20日,美军驻台的雷诺上士,枪杀“革命实践研究院”的职员刘自然,经过两个月的审判,5月23日,美军军事法庭宣布雷诺上士无罪释放。

刘自然的遗孀听到消息,非常愤怒,就在5月24日到“美国驻台使馆”前抗议,三万多围观群众见“美国驻台使馆”始终不给说法,便开始冲击使馆,要求美国修改审判结果,还刘自然一个公道。

眼见事情越演越烈,蒋介石担心群众运动影响“美台关系”,于是他命令三个师进驻台北,并命令台北市警察局逮捕抗议群众,期间打死1人、打伤30余人。

事后,蒋介石为消解美国的愤怒情绪,又下令免除台北卫戍司令、宪兵司令、台湾省警务处长的职务,逼“内阁”全体人员辞职,还亲自出面向“美国大使”道歉。

曾经统帅百万大军的委员长,现在低三下四的像个小媳妇,不就是怕失宠嘛。

蒋介石渴望得到美国的宠幸,但在“台独”问题上,蒋介石的立场很坚定,始终不愿意听从美国的意见,宣布台湾独立。

他坚定的维护“一个中国”的立场,我觉得有几个原因——

1、蒋介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,认同统一的观念,即便事实上割据台湾,口头上也不愿意承认分裂国家。

2、蒋介石曾经是全中国的最高领袖,如果退到台湾做“最高领袖”,他不仅拉不下脸面,更对历史没法交代。

3、现实环境不允许他搞独立。

如果蒋介石真的带着台湾独立了,台湾和大陆就少了“一个中国”的血脉联系,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道义支持,台湾的唯一出路就是彻底依附美国,做美国遏制大陆的不沉航母。

一旦走到这一步,蒋介石便无法以“一个中国”和“反攻”的名义,和美国讨价还价,进而失去统战价值。

失去统战价值,蒋介石的台湾省领导人,便做不长久。

总的来说,败退台湾的蒋介石需要追随美国,借美国的保护巩固他在台湾的统治地位,但蒋介石不能完全依附美国,他需要借“一个中国”的政治原则,保证自己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。

联美制陆、联陆制美,在两个鸡蛋上跳舞,大抵就是蒋介石和台湾的生存之道。

4、

蒋介石败退台湾的时候,就反思了战败的原因,他在日记里写道:

“甚感乡村一切与四十年前毫无改革,甚感当政廿年党政守旧与腐化自私,对于社会与民众福利毫未着手,此乃党政、军事、教育只重做官,而未注意三民主义实行也。今后对于一切教育,皆应以民生主义为基础。”

他认为,国民党战败的根源是没有实行民生主义,没有关心人民的生活。

败退台湾以后,蒋介石决定,从此洗心革面,把发展台湾经济做为国民党的长期政策。他给陈诚的信里就说:“到台湾后,除力求安定外,并注意增加生产,以裕民生,而收民心。”

要发展台湾经济,必须进行土地改革。

早在孙中山在世的时候,就提出土地改革的方案,即政府和地主、农民慢慢商量,争取让农民得到利益、地主不受损失,和平解决土地问题。在孙中山的倡议下,国民党甚至讨论了土改方案——

每亩田地产出的25%归佃户,剩下的75%由佃户和地主平分,累积下来,佃户能得到亩产量的62.5%,地主得到亩产量的37.5%。

然而,国民党员以地主子弟为主,不论哪种方式的土改,都是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,所以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,这套土改方案始终无法推行下去。

但到了台湾,土改的阻力不存在了。

因为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员和地主,土地都被我党没收了,迁往台湾的国民党员,在台湾没有土地,无论台湾如何土改,都不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。

更何况,国民党有几十万军队、警察、特务,完全可以用步枪顶着台湾地主的脑袋,逼他们放弃既得利益,推进土改。

于是,陈诚把国民党早已讨论成熟的土改方案,重新拿出来,稍微做了一番修改就做为土改命令颁布下去,规定佃户给地主交亩产量的37.5%,剩下都是自己的。

这就是台湾土改的第一步——三七五减租。

田租减少,台湾农民是最大的受益人。

土改当年,他们的收入就增加30%,很多穷困的农民也有了娶妻生子的资本,于是台湾农民就把这一年结婚的新娘,统称为“三七五新娘。”

见土改的效果明显,陈诚很快推行了台湾土改的第二步——公地放领,即从日本殖民者手中接收的田地,卖给正在耕种的佃农或无地雇农,价格是亩产量的2.5倍,购田的佃农或雇农每年还款两次,分十年还清,政府不收利息。

仅公地放领一项,就卖了13.9万顷田地,28.6万户台湾农民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,占台湾农民总数的40%。

随后,陈诚推行了台湾土改的第三步——耕者有其田,规定地主只能保留三甲的田地,超出部分全部由政府征收,然后卖给农民,政府以土地债券和企业股票做为补偿。

土地债券,即农民向政府买田的钱,由政府转交给地主。

企业股票,就是日本殖民者留下的企业的股票。

通过“耕者有其田”政策,国民党共征收了14.3万顷田地,卖给19.4万户台湾农民,而那些台湾地主成了国民党国企的股东,完成地主向资本家的转型。

至此,国民党用台湾地主的田地、日本殖民者留下的企业、大陆带来的黄金和银元,完成台湾的土改,培养了大量的自耕农,解放了台湾的生产力。

后人说起台湾土改,都把功劳归于陈诚一人,其实吧,台湾土改的最高决策人是蒋介石,陈诚也是奉蒋介石的指示办事。

完整经历土改全过程的萧铮回忆说:

“今日台湾实施耕者有其田等政策之成功,在台同胞多以为是陈故副总统所做的,其实陈辞公乃秉承蒋公的多方面指示,而予以推动者。”

有了土地改革的成功,台湾开始长达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。

和大陆一样,蒋介石在台湾也推动了“米糖统制”和“低粮价”政策,用行政手段剥夺农民自由出售和购买的权力,并刻意压低蔗糖、稻米等农作物的收购价格,攫取了超额的农业剩余价值。

这部分农业剩余价值,再加上美国援助的14.8亿美元贷款,直接让台湾工业完成原始资本积累。

1953年,蒋介石批准了《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》,决定重点发展消费品工业,替代进口商品。受这项政策的刺激,1953—1962年间,台湾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.1%。

随着台湾市场的饱和,消费品替代进口工业出现产能过剩,经济增速放缓,但就在此时,台湾等来两个好消息——

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,急需台湾的支持,于是美国向台湾开放了广阔的市场。

欧美发达国家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,需要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,降低生产成本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蒋介石批准了“吸引外资到台湾投资”、“鼓励工业品出口”两条政策,再一次推动台湾经济起飞。

截止到1972年,外资在台湾的投资总额达到7.56亿美元,起到极强的输血作用。而进出口贸易总额从4.61亿美元涨到55.02亿美元,其中出口额从1.64亿美元涨到29.88亿美元,整整涨了18倍。

尽管蒋介石治下的台湾有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,但台湾的资源天然不足,蒋介石也没有独立自主的工业化路线,所以台湾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脆弱的,抗风险能力比较差。

1973年,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,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,于是台湾工业品的出口受挫,经济高速增长就此停滞。

不过,那时的蒋介石垂垂老矣,来日无多了。

5、

蒋介石刚到台湾的时候,曾在日记里写道:“要当以新的精神、新的制度、新的行动迎接新的历史、新的时代、新的生命、新的使命,奠定新的基础。”

不论政治如何血腥、外交如何屈辱、经济如何脆弱,他确实塑造了新的国民党、新的台湾社会、走向新的人生。

可以说,败退台湾的蒋介石,做成了统治大陆时想做而没做成的事,真正走向了人生巅峰。

但成就他的,终究要毁了他。

受益于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,台湾的城市化率极大提升,进而导致城市人口暴涨而农村人口下降。

土地改革培育的自耕农,是国民党威权统治的根基,台湾的农村人口下降,意味着国民党威权统治的根基松动。

城市人口的主体有两类——台湾本省的大资本家、知识化的市民。

在数十年白色恐怖的威胁下,知识化的市民基本对国民党没有好感,尤其是受过美式教育的知识分子,非常希望开放党禁和报禁,复制美国的路。台湾本省的大资本家,更希望冲破国民党的束缚,和美国资本合流。

也就是说,蒋介石晚年,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就要崩塌了,而台湾崛起的新势力,又都站在国民党的对立面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蒋介石在台湾建立的威权统治,最多能传给培养数十年的蒋经国,再往后,就不可能传下去了。

如果蒋氏后人想迎合城市人口,放弃威权统治,那么就必然得罪威权统治的既得利益者,丧失日渐缩小的基本盘。城市人口的选择那么多,又何必非蒋不可?

蒋家下台,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势。

蒋介石这辈子,国共大革命的失败导致他成功统治中国大陆,在大陆的统治失败促成他治理台湾的成功,他在台湾的成功又导致他身后的失败,兜兜转转,瞎忙了一辈子。

1975年4月5日,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,次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了一条简讯,标题是《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、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,死了》。

其中有两句对蒋介石的评价——

“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,一直作为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,坚持反共反人民,独裁卖国。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,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。”

“蒋介石逃到台湾后,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,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。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,内部矛盾重重。蒋介石死后,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,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、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。”

一句是给蒋介石前半生的盖棺定论,一句是给蒋介石后半生的盖棺定论。

客观吗?

还是客观的。

  • 上一篇:赤壁之战中曹军真有百万吗,具有优势的曹军为啥输掉了赤壁之战?
  • 下一篇:国考今起报名,共计划招录3.97万人→丨早安南沙
  • 友情链接
   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