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圈娱乐开户

28圈娱乐

当前位置:28圈娱乐 > 28圈娱乐开户 >

9.2神作!有钱有房有爱,被全网猛夸人间清醒鼻祖,却依旧过不了爽文人生?

时间:2024-10-23 17:22:15   访问量:159

每天早上8点半

与你分享女性的100+1种活法

一起过得更有趣,更自由

最近频频失眠,发现一条对我很适用的定律:如果总是莫名其妙地烦躁,要么是没怎么读书,要么是没怎么锻炼,或者是两者都没做到。

天气不好的时候,实在提不起劲去运动,于是随身带着一本书——也不完全像脱口秀演员豆豆调侃的那样“你会高估了自己”,通勤路上、飞机上、甚至排队时,总有想掏出书来看的时候 (尤其在信号不好的地方哈哈) 。

算起来这是今年第三期个人书单 (戳蓝字回顾 、 ,绘本也写过不少, ) 。

我一直觉得,书单是很私人的东西,如同霍格沃茨里的厄里斯魔镜,从中能瞥见你的渴望,你的愤怒,不甘或者轻率与漠视。

况且,读什么样的书,还得看缘分。再好的经典,读不下去也没必要硬读。

但不妨多试试甚至保持日复一日走近它的脚步, 因为与一本书相遇,是需要时间的 。

苏童这样形容“经典”:“20岁的时候拒绝了它,但是你在50岁的时候,肯定接受它、赞美它。”

这期想要分享的三本书,我以前读过但没读完/读不下去、近期又拾起重读,发现了新的世界和新的自己。

循例附上一首歌,最近看书都在听这首歌,戴上耳机,人群消失,仿佛在岛屿里翻开一本书,大海的咸味也朝着我扑鼻而来~

好了,一切准备就绪,一起开卷愉快!

01

《金阁寺》

三岛由纪夫/著 陈德文/译

“黑暗在前方自动为我开道。”

好些年前偶尔在朋友家的书架上看到《金阁寺》,抽出来随手翻了几页,觉得遣词造句非常之“做作”,读起来费劲又伤神。

后来因为《人间失格》入了太宰治的坑 (也读得异常痛苦) ,这两年陆续开始受到此类阴郁日本文学的感召。他们一生崇拜殉道式的美的死亡,留下绝笔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世界。像黑夜里划过的烟花。

而静下心来读三岛由纪夫 (透过通篇晦涩的翻译反复阅读、思考、揣摩、想象), 仿佛突然被袭击了一下,被烟花蓦地一照。

他用复杂精妙的形容和描述勾勒出各种细枝末节构成的、黑暗扭曲但丰沛的人类内心世界。亲手把自己整个心脏剖出来,毫不犹豫把血管也切开给读者看。

进入这个世界后,你会发现他的文字非常精准,像远在几百公里的狙击手,扣动扳机便正中眉心。

小说比散文更能暴露作者。散文尚能跳脱出来旁观,小说无法把自己完全摘干净。作者必须让那个读者确信他自己相信这个场景,一旦他创作了这个场景,他就要去面对,他必须投身其中。

我觉得三岛由纪夫做到了这一点。读完《金阁寺》,他让我相信,这就是事实。我没有想过要这样做,也从来没见过这样做的人,但事情就是这样,一切就是如此发生。“我”,“必须烧掉金阁。”

是的,这是一个关于美和毁灭的故事。

小说以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毁金阁寺的真实事件为蓝本,讲述了口吃青年沟口为金阁寺之美倾倒,却最终把这种至高无上的美当成自己的怨敌,最终下定决心火烧金阁。

我觉得全书的题眼是这句——

简直是神来之笔,充满了整本书的神韵:人类会死所以幻想永生,而金阁“永生”所以幻想毁灭。

美和虚幻是三岛书里有关哲学与美学的重要课题。

其中《南泉斩猫》在本书中被提及三次,每次“沟口”的感悟都不一样,我也是,从第一次的不懂,到最后的恍然大悟。

我猜三岛借用这个公案,清楚地表明了他写《金阁寺》的意图。就算不读这本书,这个故事也值得一读——

开篇从这个故事开始,三岛的写法和思想都令我大为震撼。受到一种直接的、翻涌喷出的冲击。

好多处把我吓到汗毛竖立,动弹不得,甚至魂飞魄散:这原来是我啊!

他把我的内心写出来了,我自己都无法清晰表达的东西,被他一一呈现了。

责怪“本源记忆”。总觉得记忆中的晚霞和人,更美,这是我的罪过吗?

再快乐也无法全然沉浸其中。观察是我生存的证据——

担心现实让想象中的美失望。

完全、绝对的孤独感是怎样的。

伍尔夫这样形容好的小说——

三岛用黑暗照见了我的黑暗。

读《金阁寺》大多数是在晚上,有时会犯困,有时会落泪。我还记得读完这本书,是在深夜的航班上,合上书摘下降噪耳机,man man在我 旁边看《怪兽大学》,有人在睡觉有人在吃难以咽下的飞机餐。

我关掉座位上的阅读灯。周围突然变得漆黑,想起三岛在书里说“黑暗在前方自动为我开道。”说不清是怎样的感觉。

他在《萨德侯爵夫人》里写:想要从讨厌的地方飞出来,就得有藏起来的翅膀。

三岛的敏感,引用加缪的话来形容,便是可以用手摸到痛苦。

最终是没有走到光下面,没有飞出来。

《人间失格》书成当年,太宰治投水自尽。而三岛由纪夫在写完《金阁寺》后20年后也切腹自杀。

三岛自杀前的晚上,打电话给母亲:“截至目前为止我对我想做的每件事都感到无能为力。”

他死的那年夏天,这样写道,“回想我所活过的其中二十五年,那空虚感至今仍令我讶异,我几乎可以说没有‘活过’,只不过是捏着鼻子穿越这一切。”

我每每读他的书都会想到他的自杀,潜意识里觉得他的死是他留给世界的一个感叹号。

他写《金阁寺》时大概就埋下了自杀的种子。三岛 最后的作品一定是自己的死亡。

02

《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》

弗吉尼亚·伍尔夫/著 周颖琪/译

不然呢?因为女性在室内待了几百万年,她们的创造力浸透了墙壁,远远超出那些砖块和灰泥的容量,只有写作、绘画、商业和政治才能驾驭它。

要说《金阁寺》的不足 (仅是我作为读者的一点感受) ,那便是其中的女性角色对比起男性角色,显得符号化许多。

为逃兵挡枪的有为子、用奶泡茶的遗孀......读起来总觉得哪里怪怪的,仿佛总得依托于男性和爱情,才能存活在世上。

弗吉尼亚·伍尔夫早在100年前就对此有深刻的洞察,她在《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》里这样写到——

犀利又精彩的假设!

很早就想拜读这部大作,但意识流的写法让我一度中断。伍尔夫的写作是肆意的、不规则的。我年轻时难以突破逻辑连贯的阅读习惯,读起来很吃力。

近些年伍尔夫的许多金句在网络上流传,就算你完全没读过这本书,也一定看到过这些句子——

倒不是因为这个重新翻开这本书。

我是什么时候想读完这本书的呢?在得知伍尔夫也是自杀后。

为什么用“也”字呢?

我读到过以下说法,醍醐灌顶:

的确,甚少人了解或讨论伍尔夫的自杀。和自杀的男作家们相比,她不是一个知名的自杀者。就如我自己,也为上述两位日本男作家的自杀,加上后续叙述的语境和美化。

那是在83年前一个早春的上午,还不到60岁的伍尔夫往口袋里装满石头,跳进家附近的一条河里,惨烈,决绝。

她在书里有一句很出名的话:

伍尔夫尤其偏爱流水。她喜欢用河流来比喻思考的出现以及淹没。那天她把灵魂和肉体,一并交付给她无数次凝望的那条河,让水把它们卷去了更自由的地方。

伍尔夫死去那一年,伦敦饱经纳粹德国飞机轰炸,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她在遗书里对丈夫伦纳德写到: 我最亲爱的,我预感我一定又要发狂了。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些可怕的时 刻。

我无法想象一个世纪前的她,到底经历了什么,但我从书中窥见的那个年代的女性面临的种种“日常”,就已足够触目惊心、鲜血淋淋——

女性为什么又穷又忙?

赤裸裸的性别差异。女性不能踏上学院里的草坪——那是研究员和学者走的路,女性只能走旁边硌脚的石子路;没有陪同或介绍信,女性不能进图书馆......

生而为女,要接受多少的谩骂诋毁和贬低、

“《论女性在脑力水平、道德意识和身体素养上的劣根性》”、“女人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,就是被男人照顾,和照顾男人。”......

女性写作就是错误,她不应拥有这样的话语权。

为什么?(精辟,一针见血)

女性在小说里的形象和真实情况的对比。(这一页读得我想对空中挥拳)

“女人像蝙蝠或猫头鹰一样活着,像牲畜一样劳作,像蠕虫一样死去.......”

女性为何无法难以写出好小说?

干扰太多,

总有跨不完的一道道栏杆,但停下来咒骂,就输了。

也许随着年岁渐长,我的感官逐渐被现实除障,我的视力也越发清晰。重读这本书,我感到一阵阵的痛,时不时要倒吸一口凉气。

我能看见伍尔夫的克制和理性,她用一种轻快的口吻坦荡地讲述着这一切,甚至带着点俏皮。

但我知道她一定经历过无数的挣扎,才能如此平淡冷静地讲述、分析拆解。

想起杨笠最近在节目里说的,我们女性创作者一定早已把最难听的话,都对自己说过了。

可能有人会奇怪:她不是有自己的房间了吗?可以自由写作,自由阅读,比起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女性,都起码要自由一些。

来看看伍尔夫的房间——

她的房子位于东萨塞克斯郡罗德梅尔村,是一栋建于十六世纪的村舍,名为“Monk’s House”。

在这里,她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独立房间用来写作。

但 她的房间不能从房子进入,只能从花园进入,并且布置最少 ,里面摆满了她的书籍,包括威廉·莎士比亚作品和一把扶手椅。

我也有自己的房间——甚至是自己的房子。但我太清楚女性时常被干扰、被打断的时时刻刻了。我依旧很难获得完整的自己时间:辅导作业、陪玩陪睡、跟进处理家务琐事......

生活没完没了、不管不顾地敲打我的卧室门,我根本无法清静下来,获得真正的宁静。

我甚至一度想给自己的卧室装个密码锁,想像个男人一样回到家可以钻进自己的书房声称自己需要工作,不能被打扰,便一了百了。

难怪伍尔夫进一步说:你必须有每年500英镑,还有一间可以上锁的自己的房间——

那天看黄阿丽新的脱口秀,我跟PN说,失恋躲衣柜那段好共情。

一位百万富翁、金球奖获得者,但身为妈妈,难过时在家里也只能躲在衣柜里偷偷听歌。

话又说回来,这本书并非某些人想象中的“搞男女对立”。很多没看过书的人也许会对它有误解或者某种程度的刻板印象。

关于写作这件事,伍尔夫更多强调了一种作为人的自由:两性的差异不可回避,应该结合。社会文明总会发展到不再特别关注或单独讨论性别问题。

“所有以女性弱势地位去前提得既定事实都讲不复存在。......只要女性不再处于被保护的地位,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。”

伍尔夫觉得上乘的佳作是不强调性别意识的。她认同柯勒律治说伟大的心灵是雌雄同体的,莎士比亚或许就拥有这样的“雌雄同体”的头脑,他的内心一片宁静,不带愤怒和不被局限,能发挥想象力,完成自由和完整的表达。

她写下这样一句话:对于自己性别的思考,是任何一个写作者的致命伤。

她真的太超前了,难以想象这是一个世纪前的思想高度。 伍尔夫渴望越过“性别意识”追求更伟大纯粹的艺术。并为女性因性别被困住的才华而心疼,惋惜。

这样的视野和自由,我想都没想过,看到这里眼泪一直流下来。

喜欢豆瓣书友的这个解读。

伍尔夫在结尾里预言,再过一百年,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,而是人与真实世界的关系。

她充满诗意、平静且笃定地说到: 莎士比亚有一位妹妹。这位从未写下一字、葬在十字路口的诗人还活着,就在你我之中。

到了今天,环顾四周,我们拥有更多女性小说家了吗?

1928-2028,只剩3年。但我也心怀期待。就如同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带来的激动和兴奋一样。期待莎士比亚的妹妹们,会越来越多。

期待我们不仅有钱、有自己的房间,还能击墙破门而出、

上桌吃饭,吃饱,吃好。

03

《瓦尔登湖》

亨利·戴维·梭罗/著 李继宏/译

“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远方,才能够真诚地活着。”

最后是一个彩蛋。《瓦尔登湖》还没重读完,但依旧想用它来结束今天的推送。

并不想那么沉重哈哈~

瓦尔登湖很适合天气好的时候读。第一次遇见它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,当时连着两个晚上看完,心里OS:看了又好像没看。

那天征集大家的书单,也有朋友有同感。

也许跟心境和经历、又或者译本不同有关 (这个译本也有很大争议,打算再买英文原版回来慢慢看) ,第二次读的时候,我感受到了宁静和美妙。

心血来潮新买一本回家,是因为夏天时我在阿那亚的海边走,脑子里突然蹦出书里的这句话:

“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远方,才能够真诚地活着。”

时隔这么多年,我对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,但某些句子依旧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记。然而读李继宏的译本时,我像在读一本新书,丝毫没有重读的感觉。

扑面而来的山野气息,打开书能听见蛙叫和鸟鸣,心立马安静了下来。

打算让它在这个秋天细细陪伴我。下一期书单我们接着来聊!

看书是需要体力的。在阅读时需要有理解作者所构筑世界的弹跳力,沉浸在书中畅游再回到现实世界。

所以精神肌肉也必须时常训练,不然就会越来越衰弱,越来越无法走进一本书,与世界和自己,建立深度对话。

不过,我想说的是,多看书能睡好觉哈哈~

今天就到这,老规矩,点赞点在看,留言告诉我你最想看哪本书或者分享你最近在读的好书,抽三位书友送一本书。

最后的最后,想对你说:顺颂时祺,带上书,一起出门感受秋天吧!明天见。

你最近在看什么书?

最喜欢本期书单的哪本书?

快来评论区告诉我~

图文:PM;编辑:PM

摄影:PM

实习生:Edo

主编:PM

本文未标注图片、文字均为原创,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转载请联系后台。

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

【missbecky@beckysfantasy.com】

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异想生活笔记(公众号ID:life_and_style)

每天早上8:30 和我们一起自我增值

微博:异想生活笔记。

这是我们一起启程的第 2573 站,一起重遇经典,发现世界和自己~

读书如健身,灵魂跟肉体一样要自由

  • 上一篇:春秋余晖:伍子胥的复仇
  • 下一篇:被央视积压7年的反腐剧,为何刚开播就被叫停,剧情尺度难解决?
  • 友情链接
    返回顶部